(双击鼠标滚屏浏览)       【
字体放大
】  
|
按照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文件 部精[2004]2号文精神,9月14日下午全院各支部组织学习了水利劳模张宇仙同志的先进事迹。
张宇仙,四川省登瀛岩水文站一位普通的水文勘测工。就是这么一个朴实平凡的女人,用对事业的执着和忠诚,用无悔的人生选择,成为了四川水文人的楷模。其爱岗敬业的可贵品质,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风范,被广为传颂。
第一个选择:为水文奉献今生
张宇仙生在水文世家,从小在水文站生活和成长的她,深知水文的种种艰辛和酸楚。初中毕业后,面对人生的转折点,也许是受到父亲——一位老水文人影响的缘故,她没有做第二种选择,就子承父业走入了水文这一行。为了尽快适应水文工作,只有初中学历的她,凭着对水文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心,利用日常休息、测报间隙时间,向水文前辈请教,向书本学习,刻苦钻研水文业务知识,掌握测报技能,很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水文人。
水文工作具有很大的流动性,面对每一次工作的变动,她始终没有怨言。无论是在哪个站生活和战斗,其强烈的工作进取心和对同事的关心、爱护之情,受到每一个站职工的好评。有一次涨大洪水,又遇雷电交加的恶劣天气,电话线被雷击断,水情电报发不出去。在水情万分紧急的关头,她力排众议,冒着生命危险摸黑到镇上邮局发报,保证了有关部门急需水情的及时传递。老职工白培芝生急病,不能行走,刚观测完水位的她顾不得做饭,就摸黑为其抓药。职工陈尚宛因事外出,其小孩在家生急病,张宇仙得知后,毅然背着孩子到医院为其治疗。看到身材矮小的张宇仙满头大汗地回来,刚回站上的陈尚宛十分感动。可张宇仙却说,谁个没点急事,况且孩子生病无小事,要及时治疗,大家都是同事,别搁在心里。
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再加上其为人良好的亲和力,张宇仙被推上了离家很近的涌泉水文站站长的岗位上,在她的带领下,不仅年年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任务,还使该站保持了“精神文明站”的光荣称号。涌泉水文站降级为水位站后,站上只需一名职工。本来,以她的困难、为人和工作成绩,是可以留在涌泉的,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但是她考虑到另一名女职工的特殊困难,毅然向领导要求调离自己,把方便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
第二个选择:为事业愧对亲人
到登瀛岩水文站后,张宇仙就更没有时间照顾生病的丈夫和年龄尚幼的孩子。对丈夫和孩子的思念心切了,就打个电话回家问问。1998年8月19日凌晨,人们还在甜美的梦中品尝着生活的甘甜,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打破了登瀛岩水文站的宁静。正在值班的张宇仙抓起电话,是紧急水情电话,作为长江一级支流的沱江当日内将发生大洪水。而此时的长江,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正疯狂地肆虐着沿岸广大地区,沱江每增加一个流量长江就多一分危险。对于这一点,专门负责水情传递的张宇仙深知其中的要害。她迅速向站长做了汇报,全站人员随即各就各位。电话铃声再一次响起,当张宇仙抓起电话时,她惊呆了,心中预感的事终于发生了。电话是孩子从医院打来的,身患晚期肝癌的丈夫,再次住进了医院,医院再次发出了病危通知。想起和丈夫结婚十多年来,相敬如宾的生活,虽然艰苦点,但那种宝贵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使张宇仙明白,此时的丈夫是多么的需要她。但她深知,选择了水文就意味着付出,沱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需要她坚守岗位,长江防洪更需要她发出的水情情报。洪水就是命令,忠孝不能两全。她把悲痛强压在心底,用衣袖擦干泪水,随即参加到测洪工作中。从8月19日至23日,在历时五天的紧张工作中,她始终一丝不苟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同全站职工一道,施测到变幅近10米的超警戒洪水,收集洪水资料156份,准确传递水情18份,回答沿江垂询电话200余次。洪水退下去后,张宇仙才向站长请假,站长听到消息后大吃一惊,责备张宇仙为何不早说。此时的张宇仙已什么都说不出来了,带着身心的疲惫和创痛,匆匆赶到医院。望着奄奄一息不能说话的丈夫,在风浪中面不改色的张宇仙,终于抑制不住酸痛的泪水,放声大哭起来。看着丈夫理解的眼神,张宇仙更加愧疚、更加精心地照料着丈夫,希望能弥补点什么。但是,三天后,丈夫还是在张宇仙撕心裂肺的痛楚中离开了深爱的她和可爱的孩子。领导给她一个月时间安排后事,可刚过了10天,当她从电视上得知沱江上游又发生大洪水时,她不顾刚失去父亲、无依无靠的儿子的苦苦哀求,毅然将孩子托付给年近80高龄的婆婆,把丧夫的巨痛埋在心底,提前返回站上,投入到紧张的洪水测报工作中。
2001年8月20日,沱江登瀛岩水文站发生了超警戒水位1.5米的大洪水,重感冒在身已发烧到39度的她,本可以请假治病并顺便看看孩子和婆母,或者休息一下,但她挂记着站上的事儿,担心年轻的站长安排测报工作有闪失,硬是艰难地从床上爬起来,与全体职工一起战斗。9月20日,又发生超保证水位0.67米的大洪水,而此时的内江市中区防洪大堤尚未彻底修建完毕,修建完毕的部分也未经受如此大的洪水的考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在大堤上现场办公,以便及时了解洪水情况。张宇仙同志以高度的责任心,向中央防总、四川省和内江市等各级部门及时传递水情电报100余份,耐心回答沿江各单位和个人询问电话200余次,为确保特大洪水顺利通过内江市区,减小洪灾损失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个选择:把婆母当亲娘
由于公公去世早,心疼多病儿子的婆婆是无业居民没有收入。张宇仙结婚后有空就同婆母住在一起,照顾年老体弱的婆婆。只要是婆婆喜欢吃的东西,张宇仙不管手头多紧张,都要做适当的安排。婆婆喜欢吃点小零食,张宇仙总忘不了去买些放在家里。实在工作忙了没空,就给婆婆一些零花钱,让婆婆自己安排。
由于婆婆年事已高,生病是经常的事,张宇仙总能不厌其烦地精心照料。一次,婆婆不慎碰伤了脚,痛得走不了路,丈夫有病在身,自理都成问题,家庭经济又不宽裕,瘦弱的张宇仙只好背着婆婆去医院。次数多了,医院的医护人员对她们娘俩也熟了,就对老太太说,您的女儿真孝顺。婆婆说,是啊,那是我前世修来的福份。张宇仙调到离家更远的水文站工作后,回家的时间就更少了,但她每次回家,都不忘给老人家买些可口的点心。婆婆知道自己的儿子单位效益不好,又多病,总叮嘱儿媳说,我老太婆都这把年纪了,你们得留点钱。
1998年丈夫去世后,张宇仙仅36岁。好心人对婆婆说,儿子不在了,儿媳说不定哪时会成为别家的,还是回自己亲生儿女身边吧。可张宇仙体谅老人丧子的痛苦,对婆婆说,我就是您的女儿,您老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吧。婆婆也心疼儿媳,舍不得分开,总想为儿媳分担点什么。张宇仙每次望着丈夫的遗像发呆时,婆婆总在一旁开导她,“孩子,苦了你了,我儿子没福份,他先走了,可你要想开些”。婆婆了解水文工作的性质,也理解媳妇的难处,顾不得自己年事已高,精心照顾好自己的孙子,好让媳妇安心工作。张宇仙工作忙时,好几个月回不了家,婆婆在照顾好孙子的同时,总不忘给媳妇打个电话,叮嘱儿媳要保重身体,安心工作,放心家里。多年过去了,她们象一家子一样生活得其乐融融,让人羡慕。
在获得1998年“全国抗洪模范”和1999年“四川青年五四奖章”称号后,张宇仙不仅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而且严格约束自己的亲人,特别是工作上有些散漫的弟弟,用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刚来的大学生小刘,生活自理能力差,张宇仙手把手地教他做饭。新来的站长不熟悉水文业务,张宇仙主动承担主要工作,协助站长搞好业务分工和测站管理,而她总是把最艰苦的工作留给自己。
她的事迹通过电台、报纸、电视传播后,很多人赞许她面对洪水和亲人时果敢的选择,也有很多人不理解。但张宇仙不在乎别人的评论,她说:“是我自己选择了水文的,所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有良知的水文人该做的,和其他的同事所做的牺牲比起来,只不过是我的机遇更凑巧些。”
二○○四年五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