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三教”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以“四个能力”建设推进教师改革
教师改革是为了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改革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教研能力、教学能力、动手能力、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1.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夯实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自已专业领域的能力,一是专业知识的掌握。教师专业知识必须深而广,“深”即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精与透,即教师必须对专业知识掌握达到一定深度,了解并掌握专业知识的前沿,具备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广”即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广博性。教师不仅要精通某专业领域,还要对相关专业、交叉专业有较为广泛的认识。当前知识交叉融合十分广泛,岗位需要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教师需要掌握相关交叉知识,才能培训以上人才。二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技能的演示者。只有这样,才算合格的“双师”型教师。要落实产教融合,采用理实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有实践技能的演示。教师在实训或生产实践方面的言传身教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必备技能。积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国内外访问进修、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微格演练、名师名课堂、教学观摩、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教育技术培训、课程思政培训、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提升讲座等培训活动,促进教师培训经常化、系统化,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信息化应用能力。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技能,教师必须打破原有的观念,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已,不断在学习中总结经验。教师应该是教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
2.实施“寓教于研”计划,提升教师教研能力
优秀的教师不仅只在平凡的岗位上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培养计划,而且善于思考,善于实践,勇于总结。他能思考如何解决教学中面临的问题,用创新思路开展教学改革,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并开展实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并将其形成具有可推广性的案例、模式或升华成理论性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实践,惠及更大群体。具体如开展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利用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培训学习资源,发挥“互联网+”的思维,开拓丰富教研资源库。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提升,既有助于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也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能力。
3.开展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除了教师应具备的表达、组织等能力外,还应具备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标准的掌握与设计能力,还有教学实施能力和评价能力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实验演示、技能展示、项目任务生产等方面能力,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大力开展教师教学竞赛及研讨活动,让教师“赢在课堂”,提升全体教师信息化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等教育教学能力,实现精准人才培养、精准教学、精准育人。组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为目标,包括教学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定期推送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推文,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持续提升。建立服务教学能力提升的导师库,通过教学竞赛、名师选拔,或校内外优秀教师引入等方式,充实导师库导师团队。选拔种子教师、打造名师工作室等教师平台,既为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专业学习提供平台,又服务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4.优化科研育人评价标准,提高教师科研与服务能力
科研与技能服务是职业院校除了人才培养之外的另一大功能,职业院校的科研社会服务注重产教科融合,致力于推进产学研转用。转化靠平台靠技术,但归根到底是靠人,靠教师及学生的参与。因此,科研与技能服务是职业院校教师应当具备的技能和应该担当的职责。教师在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后,可以依托平台开展技术攻关与创新研究,为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或以创新技术提升生产力,为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建设产教科联合平台,寓教于研,将研究或生产项目引入到课堂中,推进面向产业链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产教科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专业交叉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全面支撑教育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精准育人。
二、抓住“四个关键”推进教材改革
1.把握教材先进性
教材改革要体现先进性。一是政治上的先进性。教材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必须体现政治立场坚定,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政治信念,站稳政治立场,遵守政治纪律。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说到教材时曾强调:“教材体现国家意志”“切实保证教材的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要实现这种导向,教材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的思想作引领。二是学术上的先进性。教材要体现学术质量,其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因此教育要及时将前沿的学术成果及研究方向融入其中,让学生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知识及本领域发展的方向,激励其攀登学术高峰的远大志向。只有在政治上、学术上均体现出先进性,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重视教材适应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明确要求:“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每3年修订1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探索‘双主编制’,及时吸收行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编写一批精品教材。以此解决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内容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教材选用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都是对教材适应性的明确指示。因此,教材应及时更新内容,适应产业发展对新技术、新岗位的要求,适应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的需要,适应在线学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等泛在教学模式的需要。要鼓励教师使用数字化教材、活页式教材、工作手册式教材等新型教材,配套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和真实性教学项目,建立内容对接产业需求、动态更新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如,使用活页式教材,当新技术新规范更新后,教师可以自由插入几页新内容,既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学,又解决了教学内容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的问题。
3.推进教材数字化
数字化教材有别于传统教材,是以互联网为载体,采用数字化技术并兼容图、文、声、像等多媒体功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纸质教材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适用于各类学习终端的互动性教材。它具有信息的多维化、内容的海量化、阅读的交互化、形式的多样化、传播的网络化等特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这种信息化资源既可以是数字化教材,也可以是数字化的教材补充材料,既涵盖纸质教材具备的内容,还可增加诸如教学大纲、实践实训、典型案例、课后练习、模拟试题、与纸质教材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料以及相关学科或专业的知识拓展等内容。数字化教材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对计算机知识和数字化素材进行编辑加工的能力,概括来说,应具备整体设计能力、页面处理能力、视听处理能力、技术操作能力。
三、落实“四融入”“五互动”推进教法改革
1.落实党建思政、信息技术、真实项目、传统文化四要素有机高效融入课堂
一是要加强党建思政融入课堂。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品格素养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校准价值航向,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那就需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用高尚的品德修炼学生。因此,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教师要将党建思政融入课堂,深入解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通过课程思政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奠定学生厚重的人生底色。二是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将信息技术运用设计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件,创设教学情境,充分运用信息化平台及教学手段,开发学生学习心智,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师生课后利用网络,巩固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信息技术,提升对信息技术使用的兴趣。三是真实项目融入课堂。职业教育是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将真实项目融入课堂,这种项目可以是企业真实生产项目、研究项目,也可以是竞赛项目,还可以是由老师设计的任务化项目,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可以围绕真实项目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拉近教学与市场、企业的距离,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职场所必须的市场观念与实战能力,加速学生到职员的转换。四是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做出重大国策:2025年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包括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因此,当前职业教育的三教改革必须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以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学生臻于至善的个性品格,涵养学生追求卓越的匠心精神,熏陶学生团结协作的价值观念,培育学生责任担当的人生态度,全面、完整、高质量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推进场景体验、平台媒介及理论实践资源的“五互动”法,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场景互动、平台互动
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是常规课堂或线上课堂提升学习效果、营造学习气氛的基本方式。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发校企远程互动教学系统,通过智慧校园建设实现跨区域、多场景、网络化协作教学与教研的目标。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中即时连线企业,或者兼职教师直接通过网络参与实训教学、师生互动和教研活动,实现了企业兼职教师“远程教学直播”,落实师师互动;另一方面,企业生产与实验设备及工作场景即时进入课堂,让学生体验实时、先进的工作环境,落实场景互动。学校还可以将校内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校外平台教学资源进行对接,实现平台互动,教师可利用丰富的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建设若干个性化课程,从整体上推进课程的模块化建设;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课程或模块化教学资源,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校企师生充分交互,共同对教材、教法进行共创、研发,推动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有机联系,提高教材服务课程教学的能力,推进产教融合、开发一批校企合作教材,建造“智慧教室”实施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全要素、全过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真正推动“课堂革命”教学改革。
Copyright © 2010-2011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在线 版权所有 地址: 汤逊湖校区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中洲岛 邮政编码:430202